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借生态之美发展特色民宿,引科技之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农文旅融合走出乡村振兴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星沙时报记者 周顺利 张庆

正是盛夏好时节。行走在开慧镇锡福村,绿水绕田、山色青翠,错落有致的民房依山傍水,整洁干净的道路通村达户,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锡福村坐落在青山叠翠的大明湖畔。开慧镇供图

恰逢周末,村口的“大明湖壹号”民宿早已客满。“既有熟客,也有慕名而来的新面孔,节假日一房难求是常态。”一大早就忙碌开来的民宿老板林郑冰,脸上满是笑意。

“全村38家民宿,生意都不错。村民还可以在家门口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如今,大伙的劲头足着呢!”村党总支书记林益明在一旁接过话头,“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有145万元入账,预计全年可突破200万元。”

一个离县城40余公里,地处长沙县最北端的偏僻小村,近年来却接连获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小村逆袭,秘诀何在?7月2日,记者跟随县委宣传部调研组一行,深入锡福村,探寻其发展之道。

独树一帜“生态村”

远看青山叠翠,近听流水潺潺,一入锡福村,蓬勃发展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行走在这里,听锡福村人讲家里的喜事,讲身边环境的改善,讲创业增收的故事,每个变化都让人振奋。

谁曾想,15年前,锡福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时环境十分糟糕,村里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山水不清秀,到处猪屎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发愁。”说到这里,林益明直摇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外头的人不愿来,村里的人往外流。

自己动手,先让村子美起来,绝不把垃圾交给政府!2008年,锡福村村支两委下定决心改变村里“脏乱差”的面貌。说干就干,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垃圾分类减量,净化处理污水,成立保洁队伍……一系列措施开始让村容村貌渐渐好转。

锡福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张庆 摄

2014年,锡福村加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放在首位。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村民们意识到污染太重,逐渐放弃了养猪,从养殖业转为水果种植。

仅仅生态美还不够,得把生态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收渠道,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锡福村的选择是向专家借智,规划发展方向。“当时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村里实地调研了一个月,最后定下了‘争荣誉,荣誉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发展思路。”林益明告诉调研组。

依托村里整治环境、改善生态的成果,经过积极申报,一连串的荣誉接踵而至,相继而来的各类资金,让锡福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锡福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张庆 摄

经过多地考察、反复讨论,2015年,锡福村决定走农文旅融合的新路,一举敲定了集中精力发展“民宿+度假”产业的方向。

在大多数村民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村党支部副书记林隐君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她拆了家里的一个猪舍,又花钱将另一个猪舍改造成5间民宿,建起了“湖畔人家”。

看到林隐君家屋前屋后大变样,村民彭正祥也动了心。在实地考察了多次后,他最终与家人商议拍了板:卖掉家里三四十头猪,把自家的二层小楼改成了民宿。

眼看这些村民“家里变样了,钱袋子也鼓了”,众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相继选择回乡创业,原本宁静的小山村,一下子人气就旺了起来。

声名远扬“院士村”

民宿改变了锡福人的生活方式,而科技却改变了锡福人的生产方式。

2020年,开慧镇来了一批湖南农业大学的实训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时,开慧镇政府就了解到了一个信息:湖南农业大学想建一个大型科研试验基地。

于是,在镇政府的支持下,锡福村立刻投入400万元,建起了一个标准养鸡基地,下定决心要把院士领衔的科技小院留下来。

锡福村依托原大花知青点建设印遇龙院士科技小院。

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3月,印遇龙院士科技小院终于在锡福村的大花知青点正式挂牌成立,猪、牛、羊、鸡等畜禽保种育新科研实验基地也相继得以建设。同时,发展辐射产业,成立酵素研发中心和生产加工场,打造了一个高标准的酵素循环农业产业园。

2022年3月,印遇龙院士科技小院落户锡福村。开慧镇供图

引科技人才,强实体经济,谋乡村振兴。由此,锡福村翻开了“院士农业”建设新典范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曾在广东务工的村民刘巧,就是科技助农的受益人之一。2020年,他回到村里,接手了家里的养殖场。起初,因为技术力量不足,养殖场的效益不明显。“在政府的引荐下,科技小院的专家不仅给养殖场提供了科学养殖的技术,还指导和帮助我改善了养殖环境,如今,效果非常明显,我的信心更足了。”刘巧说。

科技小院给这个小山村带来的变化,让林益明欣喜不已。如今,依托院士团队科研成果的就地转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及农户成功种植酵素水稻1000余亩、水果400余亩,养殖酵素鸡3万羽,“锡福”大米、水果、禽畜累计完成销售额60余万元,实现集体和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锡福”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科技进村,也带来了各类农业产业项目的入驻。如今,上市企业带来的跑山鸡、鹌鹑养殖项目也正在蓬勃发展。

印遇龙院士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张庆 摄

不仅如此,一年来,累计有8批次共90余名研究生来到这里学习实践,科技小院孵化的青年人才,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般,从开慧锡福村飞向三湘的广袤大地。

乡村振兴“样板村”

美丽山水,成了锡福村村民的“聚宝盆”。依托村里的秀美风光,不少村民自筹资金,建起了乡村民宿。

通过“党建引领、村级主导、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锡福村的民宿目前已发展到38家、700余张床位。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村支两委还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按照休闲度假、旅居养老、研学体验3大品类,形成了喻家洞、大明湖、新桃源三大民宿片区。

锡福村喻家洞民宿。开慧镇供图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到这里来,不仅可以摘菜、烹饪、垂钓,还能入园采摘时鲜水果,可以到大明湖畔走一走,挺惬意的。”正在该村安逸轩民宿休闲的市民王德清告诉记者。

“村企+农户”模式,让锡福村的民宿一步步走上正轨,收入也跟着蹭蹭往上涨。“今年仅‘五一’当天,我们村的民宿营业额就超过了15万元。”林益明说。

除了民宿,锡福村的小水果产业名气也是响当当。盛夏,正是桃子、李子丰收上市的季节,果园里前来采摘、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

锡福村有名的小水果。章帝 摄

线下销售旺,搭上电商快车的锡福村小水果,线上销售更是火爆。近段时间,金榜桃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喻莎十分忙碌。作为村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当地水果协会与电商团队合作,将直播与短视频营销结合起来。

“科技成果的转化承接力还不够,民宿的档次有待提升,文旅线路规划比较散。”林益明对锡福村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毫不讳言,也期待能够破解难题,让村里的发展更上层楼。

培养和引进本土人才、强化科技应用、提升民宿品牌,主动融入全县文旅线路规划……调研中,开慧镇负责人提出了解决方案。

深入一线,解码振兴。锡福村的经验,就是借生态之美,发展乡村特色民宿旅游;引科技之力,发展小水果、有机稻种植和养殖等特色农业;党建引领、统筹兼顾,让该村的农文旅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

行走锡福,心生感慨。一个偏远乡村,15年时间,在党建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也为乡村振兴的星沙实践树立了标杆。

借生态之美,发展乡村特色民宿旅游;引科技之力,发展小水果、有机稻种植和养殖等特色农业。锡福村的农文旅融合之路,经验值得借鉴。引科技人才、强实体经济、谋乡村振兴,村党总支书记林益明口中的发展思路,正是锡福村当前的幸福“新”密码。

调查研究,才能寻找破题之策。科技成果的转化承接力还不够,民宿的档次有待提升,文旅线路规划比较散,亟需培育扎根本土的乡村振兴人才……这是调研组一行在锡福村走访收获的一个个具体问题。

智慧在一线,高手在民间。提问者,就是问题的深刻思考者。如何破题,让农文旅融合之路走得更稳、更扎实,锡福人在探索、在探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锡福村人必定会续写出更加美丽的答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