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民房、宽阔坦的柏油马路、干净美丽的农家小院,还有田间阵阵起伏的稻田,行驶在惠州市良井镇的乡间小路,总能被眼前景色所吸引,仿佛闯入世外桃源,不由得拿出手机留影。

这是惠州乡村振兴的一个侧影。年来,惠州市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在全市46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15188户35546人贫困人口100%实现稳定脱贫后,惠州持续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农业农村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乡村发展活力十足。

2020年度,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惠州获评“好”等次,综合测评得分在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4个地市中位列第二。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切实做好政策衔接,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日,南方日报记者再次走访惠州各地乡村。

村容密码

生态优 环境美 美丽乡村成色足

走进良井镇霞角村,电影里才能看到的乡村景色在身边:整齐的木色栅栏把农田、道路和农宅整齐分割;农家小院里,红透的荔果压弯枝头;道路两旁,正在成熟的黄皮果被鸟儿啄食;青绿色农田里,阵阵稻浪随风波动。

此时,正值午餐时间,道路上三三两两的“红领巾”蹦着跳着回家吃饭,一切显得宁静且和谐。

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在霞角村,更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一处处功能齐全、风光宜人的乡村公园。在名为古韵的乡村公园里,不仅种有各类花草树木,还安装有健身器材和乡村舞台等公共设施。每当傍晚,便会有村民在这里跳起广场舞、慢跑健身、聊天纳凉。

“以前这里只是一块菜地,种着番薯、青菜,还有很多杂草,坑坑洼洼杂乱不堪。”79岁的杨剑华老人是公园的常客,谈起这处小公园的前世今生,杨老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豪,“前两年村里要在这建公园,我们都自愿捐出土地支持,你看现在多好!”

美丽乡村为村民,美丽乡村靠村民。“村里现在共有3处村民公园,1处在建中,村民不仅无偿捐出土地,有些还自掏腰包支持家乡建设。”霞角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顺波感叹,“我们明显感觉到,公园建成后,大家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足了,也更加支持村委工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人居环境的巨大改变,霞角村的发展也从以前“我们要去招商”变成“别人要来这里投资”,吸引了多家企业青睐,“要把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优势。”杨顺波说,目前,村里已获社会投资达3000多万元,着力打造以东江客家文化体验为主,水产养殖、农业采摘为辅的综合农旅融合发展新农村。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汝湖镇下围村。在下围村,“一河两岸”的风光带令这处小村落的夜晚格外迷人。今年春节以来,村里为穿村而过的长湖沥河段修建了硬底化河岸,并装备了灯光设施。夜幕中,河道旁的这一抹亮色,已然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通过环境美促进实现人文美。”下围村村委干部表示,通过集中力量建设“四小园”、实施农房微改造等,打造出美丽廊道、花田集市、下围村标等重要节点,进而依托社工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台,组织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义诊义剪和元旦文艺晚会、中秋游园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倡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观、道德观,不断促进村风民风向善向好。

产业密码

兴种养 融农旅 产兴民富有特色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年来,传统农业强市的惠州着力将传统单一的农业产业,向着一二三产融合方向发展,让农业成为高收益的产业,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在良井镇矮光村,农业+旅游的新业态正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矮光村是惠阳区革命老区之一,此前,村里仅仅依托传统农业产业,不具备稳定增长点,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乡村振兴光靠“输血”,缺乏“造血”能力,绿水青山徒为“沉睡的资产”。

2018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矮光村得到了碧桂园抛来的绣球,村里统筹将空心率较高的永新村民小组房屋和土地整合利用,以入股的方式交给企业整体规划旧村改造,发展农旅融合项目。

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打造,在去年11月,名为“良井原乡”的农旅综合体完成。开张营业后,仅半年时间,良井原乡便火遍深圳、东莞、广州等多个城市。每逢周末,车来车往,接待的游客一波又一波,成为远知名的新晋“网红村”。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良井原乡看到,这处农旅综合体依托村内祠堂和水塘作为主要景观,在周围配套高端民宿、无边泳池、水上餐吧、书吧小酒馆等一系列旅游服务建设,还有一处名叫“咩咩农场”的亲子活动乐园。

当前,受疫情影响,良井原乡景区暂时处于关闭状态。不过,记者了解到,景区的高端民宿酒店每晚入住价格接千元,但游客依旧络绎不绝。

“酒店常常爆满,周末日常入住率达90%以上。”该民宿负责人周强透露,年来,乡村民宿颇受年轻人和家庭游旅客喜爱,在这里可以欣赏地道的乡村风光、品尝特色美味、采摘瓜果蔬菜,亲大自然,“我们第三期建设已经完成,待疫情稳后,将投入运营,届时客房将达到80间。”

良井原乡的走红,直接或间接带动了矮光全村乃至周边多个村庄村民经济的持续提高。据统计,目前在这里务工就业的村民有70多名,其中40名来自本村,主要从事园林看管、客房服务、卫生安保等工作;与此同时,矮光村周边空闲的农田也纷纷被租出,种起火龙果等水果,为往来游客提供采摘服务,共享乡村旅游经济红利。

“乡村旅游是朝阳产业,要持续推动村企合作,实现村民、村集体、企业三方获益。”矮光村党总支委员李桂林告诉记者,当地村民除了实现家门口就务工赚取劳务费外,根据签订的村企合作协议,项目还实行“保底租金+盈利分红”的合作模式,村民集体一次收到3年保底合作费362万元,以后项目产生效益,每年还可拿到利润20%的分红,确保村民稳定致富奔康、乡村振兴发展。

发展密码

脱贫后 奔振兴 帮扶“后队”变“前队”

“兰花特别娇贵,时要保持恒定的温湿度,也要注意营养液的养分搭配。”日前,在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的花卉基地的智慧温室中,当地务工的村民王少英正在给一盆盆造型别致、色彩缤纷的蝴蝶兰浇水,这些蝴蝶兰大部分正含苞待放,娇嫩的花骨朵十分惹人欢喜。

曾经的羊和村主要产业是传统的水稻种植,不过,受气候影响,当地易旱易涝,种养不成规模,因而被打上贫瘠、落后的标签。如今,一束小小的兰花成为羊和村脱贫致富的关键。

在驻村工作组到来之后,通过充分调研考察后,引进恒大集团投资帮扶羊和,于2019年6月建成2.2万方米现代化智慧花卉温室,发展兰花种植产业,并交付村集体运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当年内便实现村集体年增收约50万元,村民年增收约300万元。

通过发展兰花种植,羊和村的脱贫振兴从此有了盼头。去年,花卉智慧温室基地的运营企业再次追加投资,在智慧温室旁建起了“植物克隆工厂”,即蝴蝶兰组织培养室,通过无土栽培和无繁殖的技术加快产业发展,实现了一年克隆3000万株蝴蝶兰苗的目标。

如今,在村里花卉基地工作的村民有70余人,“很多都是和我一样辞职回村的。”村民杨惠英坦言,自己以前在外地的工厂做生产线工人,自村里引进项目后,她就主动回到村里寻找工作机会,如今已是花卉智慧温室的生产部主管,工资由最初的3000元涨到4000元。不仅如此,她的丈夫、儿子也来到了花卉基地工作,分别负责水电和育苗,“现在日子好多了,在家门口就业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杨惠英幸福地说。

在今年春节期间,花卉基地还上线了直播展销活动,打造出以客厅、休息室等为主题的盆花展示直播间,给网友顾客更直观的体验观感,进一步提高了扶贫花卉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我们计划建成10万方米智慧花卉温室,力争把羊和村花卉基地建设成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种植基地,解决1000人以上的村民就就业。”对于未来发展,羊和村村委相关负责人信心十足。

羊和村是惠州一系列脱贫村振兴发展的缩影。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目前,惠州已经草拟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延伸

惠州将开展组团式“驻镇帮镇扶村”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从惠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根据《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惠州实际,该市草拟了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方案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解决乡镇建设无序、产业发展小散、公共服务缺位、资金人才不足、辐射聚集不强的问题。

按照方案要求,按照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惠州将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式驻镇帮镇扶村,集中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实施“154”行动,即编制“一个规划”、补强“五个短板弱项”、促进“四个提升”,着力实现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

在驻村第一书记逐渐离任后,如何持续帮扶?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将按照镇村综合实力和帮扶能力,调整帮扶方式,优化帮扶关系,各帮扶单位将按照组团式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要求,结合被帮扶镇需求,精准选派年轻优秀干部组成驻镇帮扶工作队,协调推进镇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

与此同时,驻镇帮扶成效将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畴,开展专项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帮扶项目资金安排、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根据计划,力争到2022年,惠州全市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镇村达到干净整洁建设标准;到2025年,全市镇村整体达到宜居宜业建设标准,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30年,全市镇村达到生态宜居美丽建设标准,乡村振兴取得决定进展;到2035年,全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强镇兴村”和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总体实现,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

■观察眼

再接再厉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6月8日,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惠州唯一入选的先进个人,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科科长钟志云接受了表彰。返回惠州后,钟志云立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他坦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实现全面脱贫后,工作压力反而更大。

正如钟志云的感受,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惠州就必然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魄力,从资金、土地、政策、产业等多方面作出一系列积极探索。

比如,在产业振兴方面,惠州许多偏远山区的产业已普遍兴起,但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支撑仍还不强,造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衔接乡村振兴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这类产业的培育与延伸,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惠州许多乡村建设了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但在后续的维护、管理等环节中仍略显薄弱,一些设施的利用率不高、田园景观的有效期不长,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仍是重中之重。

更重要的是,农村要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留得住人,人多了,沉寂的乡村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是许多村委干部的共同感触。

特别是对于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花园”的惠州来说,拥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多重优势,在大湾区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下,乡村地区无疑是未来稀缺的“蓝海市场”,如何做好乡村农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更多人才集思广益,更要在优化创业环境上做文章,吸引在外就业的本村青壮年劳动力归巢创业,补齐村庄发展的人才短板,让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真正活起来。

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标签: 惠州 农业农村 优先发展 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