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要先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在带动所有人全部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

  最近几年,企业家做慈善成了一种流行和时髦。但意峰投资董事长孙意需要发问的是:为什么私营企业家开始流行做慈善?到底是出于社会舆论造成的企业家“负罪感”压力?还是出于政府税收(如遗产税)的压力和引导?抑或是出于企业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财富传承之经验教训所启发的自由意志选择?你所做的慈善跟你所从事和追求的商业事业有同向的共鸣效应吗?你真的花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慈善之道了吗?你认为给慈善组织或政府捐几笔钱就成为慈善家了吗?

  在我们国家,部分企业家害怕所有人都富裕起来,所以尽全力的剥削,巩固自己的“富人”地位。还有一些企业家,自己富起来之后不忘本,带动了周边一些人一起致富。而政府为了经济建设,必须要有穷人努力的工作为国建设,从而保持国内贫富差距。所以我们国家的民生,近几十年内永远无法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对于中国企业家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理解,对于整个社会进取而又向善的财富观的塑形,对于转向公益慈善的财富能否成为代表未来的引领力量,意义重大。我不是做调查研究的学者,只想提出这些问题去与企业家们共同叩问自己的心灵。因为人活在自己所认知的逻辑中,在一个政府失效和社会理性失序的系统中,这种叩问使自我逻辑的构建对慈善取向中自我信心的建立和持守意义巨大。

  首先,很多企业家很乐于向政府部门捐款,其实这种捐款对社会、对你自己的事业真的有帮助吗?企业家已经承担了政府强制的纳税义务,慈善捐赠并不是企业家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应该是自愿的选择性行为,那为什么还要把钱再捐给政府呢?

  其次,很多企业家捐款给政府,其实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为吸引领导关注。如果捐赠是自愿的选择,就一定关乎企业家自由意志的行使。假如慈善又变成一种对企业家行政性强制摊派行为,难免加重企业负担从而使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倍加恶劣,当然是杀鸡取卵的行为。可是此种事件时有发生,实在是对慈善事业的严重亵渎和扭曲。

  第三,慈善如果关乎企业家自由意志的行使,所行之善要么与其事业中的长期客户培养及影响有关,要么与企业家的内在心灵旨趣有关,否则只是一次性撒币,很难变成一种正向积累的持续行动,也很难涵养企业家的慈善情操从而对社会产生长期持续的善行影响。

  真正的企业家都具有以结果来衡量成败的务实精神,而且天生喜欢追逐效率而厌恶浪费。如果是自由意志的真正行使必追问钱投出去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不愿意财富被无由浪费掉。但如果捐款是迫不得已的,或者是一种权宜之计,那么企业家这种自由意志就不可能在慈善行动中得到有效行使,其捐出的善款也就失去了正确的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