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银河生物(000806)6月15日公告称,公司与审计机构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独立财务顾问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目标公司(北京远程心界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资金异常紧张、涉及多起诉讼及或有事项,且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继续推进本次重组已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为保障上市公司权益,公司董事会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组。

  公开资料显示,银河生物已经筹划过多次重组,但均以失败告终。本次重组事项的终止使得银河生物转型道路上再次遭遇波折,也受到了部分投资者及媒体的质疑。公司转型战略如何落实?公司如何走出困境?2018年6月16日,笔者咨询了银河生物现任董事长徐宏军先生。

  转型生物医药是有传承的

  “事实上,公司选择转型生物医药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传承的。”徐宏军表示。“2014年,在大量的行业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公司确定了构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医药及医疗服务产业架构的战略规划。”

  作为一个“老银河”,徐宏军见证了银河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每一步。2000年以来,基于对生物医药领域需求大、门槛高、前景好的认识,公司的控股股东银河集团就一直围绕医药及医疗领域积极探索,投资了HIV诊断试剂、乙脑疫苗、I型胶原生物膜等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宏军于2011年担任了银河集团投资控股的北京银河巴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很幸运,我可以算是银河试水生物医疗领域先头部队的一员吧。”

  2015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获得成功,资产负债结构大为改善,实施战略转型的条件基本具备,公司发起设立南京银河技术、苏州银河医药,收购得康生物,增资南京银河医药、赛安生物和北京马力喏生物,同时组建高规格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多名具有国际药企从业经历的专业人士加入,开始在平台搭建、团队组建以及研发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布局。

  “公司经过一系列的并购、整合、战略合作,初步构建了以研发类项目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架构,涉足了包括CAR-T、干细胞、抗体治疗药物在内的多项生物技术。”说到这些,徐宏军的脸上露出了坚定的微笑。

  公司的确走过弯路,转型更是如此

  “转型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对于银河来说尤其如此。”徐宏军亲身经历了银河近20年的发展历程,说到银河经历的挫折和犯过的错误,语气十分沉重。

  虽然生物医药医疗产业的前景巨大,但是由传统制造业转型到生物医药产业,对于银河来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在转型之前,公司已经努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然而由于对新的业态认知不足、对困难估计不足及转型过程中有时过于急切,银河生物转型之路也遇到了波折。”

  2016年5月,正值公司转型的重要时刻,细胞免疫治疗行业却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卫计委暂停了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内细胞治疗行业进入“寒冬期”,公司收购的得康生物业务快速增长趋势被打断,得康生物的业绩急转直下,甚至开始出现亏损。“这让踌躇满志的银河生物遭遇了意外的打击,”徐宏军说。

  徐宏军表示,“由于行业的突发事件,收购得康生物事项偏离了我们的初衷,让公司研发项目远期收益与免疫细胞治疗项目近期收益相结合的构想成为了泡影”。

  就在市场上开始出现质疑声音的时候,为了降低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2017年银河集团同意受让得康生物 60%的股权,转让价格为 1.6 亿元。从最终的交易结果来看,银河集团将共计支付上市公司约2.1亿元(含业绩补偿款约0.5亿元),大于上市公司原支付购买价款1.8亿元,上市公司未受到实质损失。

  “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的确走过弯路。这是我们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公司转型进入一个新行业完全一帆风顺,那才不正常。”事实上,公司一直未能顺利实施的再融资计划,也受到了市场环境变化和再融资新规的影响。“客观原因是一方面,但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身”,徐宏军说。“或许我们应该庆幸,已经遇到的问题提醒我们下一步的决策尤其需要冷静”。

  公司已进一步明晰未来3-5年的工作重点

  说起公司的战略转型,徐宏军的表情马上丰富了起来。公司确定战略转型目标三年来,宏观政策和行业管理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 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给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居于国际前沿的创新药物领域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实践证明,虽然公司的公司战略转型遇到一定的波折,但是转型的决策和产品方向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由于对新行业认知不足、对困难和风险估计不够,需要认真总结和完善。2018年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暨重点推进 CAR-T 等生物药品临床及上市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公司未来3-5年的工作重点,特别是药物研发方面的工作重心。

  下一阶段,公司应根据行业和自身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原先全产业链布局的思路。 聚焦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推动 CAR-T 药物、第三代 EGFR 抑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干细胞药物、溶瘤病毒药物的临床及上市,争取在未来2年内申报并获得3-5个药物的临床试验批件。目前公司的CD19 CAR-T项目已经获得CDE的优先审批,预计近期内可获得临床批件;第三代EGFR抑制剂(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脑转移肺癌)治疗药物,已经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发明专利的国内实审,并已基本完成药效药理、安全性评价和药学研究,正在进行临床I期的实验方案设计及临床申报准备工作,计划2018年内启动临床申报并获得批件;单克隆抗体药物方面,公司CTLA-4单抗(适应症为恶性黑色素瘤、肾癌、非小细胞肺癌等)、PDL1单抗(适应症为肺癌等)和TIM-3单抗(适应症为胃癌等)等创新抗体已经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和递交PCT国际专利申请,并进入下游工艺研究和确认阶段,预计2019年内将有多个药物达到申报临床试验条件;与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项目和靶向血管微环境调控肺干细胞及肺再生项目正有序推进;针对实体瘤溶瘤病毒药物项目正稳步推进中,目前已经成功分离出溶瘤病毒株,并已就病毒株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数十批动物试验,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该溶瘤病毒对抑制实体瘤生长具有较好的疗效,预计2019年内申报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终止重组迫于无奈,战略转型不会变化

  对于重组、收购,徐宏军眼神中透露着无奈。徐宏军表示,公司进行重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对于重组最后失败也是基于更好保护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角度进行的无奈选择。一方面,2016 年因国家有关部门暂停免疫细胞临床应用的行业政策影响,公司短期盈利项目出现“缺失”,造成公司生物医药产业的收益及投入失衡,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压力。因此,为了平衡远期和近期的收益关系,提高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在并购过程中,公司需要对于具备较好市场前景和业绩预期的成熟型和成长型医药企业予以重点关注,争取尽快弥补短期项目的缺失,提高公司生物医药业务板块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因近年医药医疗项目属于资本市场并购热点,大多医药医疗项目,在估值、款项支付方式、付款周期、业绩对赌等交易结构要求非常严苛。为保障上市公司和全体投资者的利益,公司必须对收购标的进行审慎、充分的尽职调查,公司既不能错失优质项目的并购机会,又不能让上市公司权益受损。在经过较长时间尽职调查,全面了解标的公司的情况之后,公司结合标的公司的经营效益、经营风险等情况,最后不得不终止对一些不适合标的的收购重组。

  徐宏军的语气变得坚定起来,“未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一方面,继续寻求成熟和成长型医药医疗企业的并购机会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们也将通过参与或设立并购基金、战略合作、参股投资等方式降低上市公司投资风险。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和波折,是正常的,也是痛苦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但是我们落实公司战略规划、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决心绝不会改变。”

  作为银河的老员工,徐宏军这样表露对银河的感情:“做好银河生物是公司经营层和广大员工的夙愿,我们经历过挫折、遭受过质疑,更付出了痛苦的代价,我们必须用积极的行动和现实的成效来证明我们的选择。现在我们所做的免疫细胞、干细胞、大分子药物领域确实充满了挑战,但一旦实现突破,不仅有望跻身国内与国际行业前沿,更会给广大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公司上下对此充满信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