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东海岛中科炼化项目基地附的碧海,温暖的海风和轰鸣的机器声和谐交织,白鹭成群翩跹而至。这座云集工业“巨无霸”项目的广东省最大岛屿,正成为一座绿色生态“循环岛”,是湛江在“双碳”实践上的生动展现。

踏入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高频词。广东省政府则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率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一场蕴藏着巨大机遇和变革的转型由此拉开序幕。湛江随即进行了具体部署,吹响“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的号角。

,这座滨海之城更是创下多个“第一”——2021年全市用电量增速、工业用电量增速、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均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全省排名第一,六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保持全面达标。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释放出强力信号:用电量和空气质量这对悖论在港城实现了相向而行,背后是湛江坚持生态优先,在“双碳”实践中的求新求变。

结构调整先行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全省第一

在湛江市徐闻县锦和镇以东海域上,一台台白色风机巍立南海,其徐如林,闻风而动,把呼啸的海风持续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强大电能,送进千家万户。

翻回2021年11月,国家电投湛江徐闻6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94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刷新国内海上风电投产项目单体装机容量纪录,成为亚洲在营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也使得湛江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了1000兆瓦大关。

作为工业新城,湛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节能降碳面临巨大压力。如何通过控制化石能源消耗总量、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强度等手段来降低碳排放,是啃下“硬骨头”获得“新突破”的破题要义。

绿色转型,能源先行。得天独厚的日照时长、绵长伸展的海岸线、坦且建设条件优良的地势,铸造出湛江风光无限好的新能源富集优势。

优势,就是突破口。2021年,湛江建成220千伏徐闻海上风电接入系统、110千伏遂溪岭北光伏电站接入系统等工程,实现广东粤电湛江新寮海上风电项目等共计15项清洁能源项目并网,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292.28兆瓦。

为促进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湛江全力建成投产500千伏安澜输变电工程,从规划到落地投产,用时不到3年,其中建设周期仅11个月,是广东电网史上建设周期最短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更打通了湛江南部地区新能源500千伏送出通道,极大满足新能源增长需求。500千伏芷寮输变电、220千伏合州输变电、220千伏绿能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良好,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助力加速提升湛江的新能源外送能力。

湛江使用清洁能源的脚步从未停止。廉江清洁能源、琼粤天然气管线、大唐雷州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成为湛江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抓手,全国沿海重要能源产业基地正蓄势崛起。

转身向“绿”,湛江以“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清洁能源”的佳绩走在广东“双碳”实践的前列。截至去年底,湛江新能源装机容量4238兆瓦,占全市电源装机容量48.2%,其中海上风电占13.6%,陆上风电占16.1%、光伏占16.0%、生物质占2.5%。

循环经济崛起 工业领域“绿巨人”频现

俯瞰广东第一大岛东海岛,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大投资超百亿美元级“巨无霸”火力不减,擘画出湛江大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日前,宝钢湛江钢铁零碳示范工厂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再配上湛江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上的应用优势,将打通“光—电—氢”“风—电—氢”的能源转换通道,为清洁能源在钢铁冶金工艺的创新应用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企业内外兼修。内是指通过不断改进优化自身工艺,节省成本,降低能耗;外则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积极往绿色发展上靠拢。”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岛研究院院长肖玮如表示,如何衡好成本、政策和客户要求,是企业在“双碳”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答案悄然而至。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出,湛江已完成“双碳”相关实施方案初稿编制。聚焦工业领域,湛江落实省“百园”循环化改造工程,推进国家、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当前,湛江经开区顺利通过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省级验收,麻章经济开发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省级开展验收。与此同时,湛江通过产业绿色提质行动、能源低碳转型行动、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筑绿色发展行动、交通清洁提效行动、低碳技术创新行动等十大行动,力争未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工业城市前列水

值得留意的是,产业绿色提质行动包括以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廉江清洁能源等超百亿项目为龙头,高质量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智能汽车三大绿色支柱产业。一抹抹“湛江绿”正从纸面跳脱而出成为现实,绿色制造进一步与智能制造结合,共同推动制造业整体转型。

循环经济激发着湛江越来越多企业的内在动能。宝钢化工湛江有限公司获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厂”,广东冠豪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认定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当前湛江市共有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4家绿色工厂以及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蓝碳捕手加持 产业大市算好发展生态账

走出具有本土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湛江既要推动能源革命、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来“减碳”,也要通过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来“固碳”,还要在减碳、固碳中稳经济、保发展。

随着建设“红树林之城”的号角正式吹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湛江不忘筑牢绿色根基,有序引导能源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为算好城市发展“生态账”,湛江印发实施《湛江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搭建“1+89+12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让发展更充分、保护更有力。

采用最高的技术指标、实施最严的环保要求、做好最周全的防控措施——湛江不懈督促企业降污减排,挖潜增效,高质量发展绿意葱茏。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等现有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2021年,湛江全市共审批或备案1374个建设项目,涉及总投资约461.18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9.43亿元,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

蓝碳捕获“高手”——红树林是时下湛江寻路绿色发展的关键词。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湛江现有红树林9960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78%。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的趋势下逆势递增,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

2021年,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蓝碳交易。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通过蓝碳碳汇项目实现机构碳中和的项目,交易所得将全部用于维持项目区的生态修复效果。通过市场机制开展蓝碳碳汇交易,项目将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也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海洋碳汇经济发展、实现碳中和等具有示范意义。

积极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模式试点工作,开展适度的林下科普体验、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养殖,打造特呈岛、廉江高桥红树林小区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点……湛江正持续摸索,推动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生态比翼齐飞。

放眼未来,湛江正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和碳预算试点研究,力争开发出省级官方认可的碳普惠核算方法学,形成首个红树林碳汇核算省级“湛江标准”,推动全市红树林碳汇纳入省碳普惠交易市场,把“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打造为广东生态建设新名片,在逐“绿”道路上越行越稳健。

■样本观察

红树林之城

探路碳汇核算

省级标准

初春,港城湛江生机萌发。在廉江市高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渔民撑小船缓缓而过,惊起栖息于红树林中的成群候鸟。鸟儿翩然飞舞,嘤嘤啭啭,雷州半岛沿海海岸俨然成了“候鸟天堂”。

日前,“红树林之城”湛江又有新动作——聚焦确立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湛江标准”,力争开发出省级官方认可的碳普惠核算方法学,推动全市红树林碳汇纳入省碳普惠交易市场。

年来,国际社会努力挖掘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蓝碳在增汇和减排中的作用和价值。作为国内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城市,湛江具备发展红树林碳汇的天然优势。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广泛认可、权威高、体系统一的红树林碳汇核算技术规范和标准,制约了红树林碳汇科学评估和市场化运作。

自去年开发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此次打造“湛江标准”,诠释了湛江把“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打造为广东生态建设新名片,推动全省、全国开发红树林碳汇交易项目进入良发展轨道的决心。

为让“双碳”实践走好“绿色路径”,湛江正组织国内权威专业技术团队,聚焦全市红树林生态系统,选取适宜的核算原则、分类体系、量化方法、排放因子或参数,建立基于可监测、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红树林碳汇核算技术方法,创新地构建科学规范和具有可操作的红树林碳汇核算体系,形成红树林碳汇核算技术规范和标准。

智慧的种子同样在“红树林之城”的版图上生根萌芽。2021年,生态环境部将湛江市列入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湛江正全力建立关键固碳因子反演模型,逐步形成业务化运行模式,实现天地一体化海岸带及红树林固碳量遥感动态评估技术体系,为建设“红树林之城”添加新动能。(●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亮 通讯员 陈其勋 齐晏珑 洪旺 陈卫明)

标签: 绿色生态 双碳实践 求新求变 生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