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控制工程——黄茅海大桥首个钢套箱成功下放,1500吨“钢铁巨人”顺利屹立于黄茅海,这标志着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又取得了实质进展。按照规划,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香港—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预计澳门至江门广海湾将缩短里程18公里。

南海之滨,广海湾畔,惊涛拍岸。这里曾被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视为建设“南方大港”的理想选址,战略意义,由此可见。百年之后,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再次垂青此地。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为广海湾这片战略要地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江门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如今,侨乡逐梦湾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以“侨”为桥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台,“软硬”联通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产业蝶变构建“5+N”产业集群体系,举全市之力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江门力量。

以“侨”为桥

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

穿过青灰色的启明里里门,灰雕新式建筑外立面搭配古旧麻石地面,墙两边铜质画上刻画着江门历史起点的墩山、蓬莱山;晚上,“时光巷子”亮起蓝色的水纹灯光,化身为“江门河”,巷道里流光浮转、水光潋滟。

今年以来,每逢假期,江门启明里品质提升及活化项目都能吸引不少游客。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华侨居住地重现昔日的繁华光景,摇身一变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点,成为江门年来不断加大对侨乡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力度的生动写照。

“侨”是江门最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城市标识,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超400万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江门被赋予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台重要使命。为此,年来该市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在共建“人文湾区”中释放侨乡独特魅力,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加深与海内外侨胞交流,借助“侨”动力加速构筑发展新动能。

例如,为了擦亮侨乡文化名片,年来江门深入挖掘保护活化侨乡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如今,该市共有4个镇、25个村、3条街、51座建筑分别获得江门市侨乡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街、名建筑等称号。其中,开碉楼作为侨乡江门最具代表的文化建筑,其文化旅游区日被正式授予中国旅游界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江门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此外,江门还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台,以“固根、筑魂、圆梦”为主线,全力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台建设,创新起草全国首部以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地方法规——《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汇聚广大侨胞力量携手推进大湾区建设。目前,该市正积极筹办第二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接下来将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江门故事。

江门“以侨为桥”开展一系列合作交流活动,不少港澳同胞都看在眼里。今年4月,2021江澳“开新局展新貌”对接会在澳门举行。对于江门此行的诚意,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江门青年会会长郑安庭认为,江澳合作的前景具备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次活动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希望江澳两地接下来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联通未来

“软硬”兼施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黄茅海畔,长达10多公里的施工栈道,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于万顷碧波之中。

对接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江门强化设施“硬联通”的重点项目。年来,该市着力构建三大战略通道。其中,“北通道”连通广州都市圈,广中江高速三期、开春高速和佛开南、开阳高速改扩建工程相继完成;“中通道”对接深中通道,联系深圳都市圈,中开高速罗坑互通至凤山互通段通车,成为粤西地区往来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地区的一条快速通道,江中高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南通道”则对接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和银洲湖高速全线开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香港—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

特别是在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方面,江门屡屡取得新突破:建成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成为省内第四大交通铁路枢纽;作为珠西地区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铁项目的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已于去年年底开工建设;推动广佛江珠城际广州芳村至江门段纳入2022年计划开工项目,融入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

江门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江门北站加快珠西物流中心建设,该市先后开通了运营江门北—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江门北班列,力争打造大湾区“无水港”和“离岸港口”。“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规划建设。目前,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已动工,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码头——江门高新港也已经投入使用。”

除了强化设施“硬联通”,密切机制“软联通”也是江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一招。为此,该市以“湾区通”为牵引,创新优化各项政务服务,率先在全国上线“商事登记+智能审批”并延伸到港澳地区。同时,设立全国首个“跨境通办”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澳门服务点,推动与港珠澳政务服务及不动产登记“跨城(境)办理”的合作。

今年4月,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揭牌。澳门市民廖维东领到该专区颁发的首张跨境办理不动产缴税凭证后,为两地政务服务合作带来的便利点赞:“专区启用后,澳门居民更方便了,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江门政务服务。”

产业蝶变

“5+N”产业集群成高质量发展脊梁

日举行的深圳湾游艇会第十届(2021春季)国际游艇展上,10余家国内外著名游艇品牌齐聚展会。在展区B10泊位,一艘由江门市海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Asteria 112超级游艇一经亮相,立刻成为全场热点。

高端游艇走向湾区市场,是“江门制造”不断迈向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一个缩影。年来,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奋力打造五大新兴产业加若干传统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5+N”产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具有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流产业台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

江门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该市“5+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正加快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属制品、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做优做强。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江门“5+N”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216.1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八成,同比增长40.9%。其中,五大新兴产业占据全市工业半壁江山,一季度实现增加值144.66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接翻倍,增长96.2%,新材料产业也大幅增长49.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年来,江门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江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连续五年争先进位,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1800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排全省第一。

“目前,江门高新技术企业存量1845家,是全市‘5+N’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江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门科技“双百工程”将促成校企、院企共建100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100家高企高质量发展。

其中,该局与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签订了“博聚五邑”省科学院博士特派员派驻协议。接下来,省科学院将契合围绕江门市新材料、大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和金属制品、家电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每年选取10—20名博士特派员到园区、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攻关,为该市“5+N”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不竭,动力不止。如今,江门已形成多层次、全链条、广覆盖的创新体系,为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4.8%和48.3%,有力助推江门“5+N”产业集群阔步前行。

话初心

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董淑猛:

怀着医者仁心 扎根“麻风村”17年

“最事情比较多,要修好村里漏水的屋顶,要尽快完成无障碍改造,为腿脚不便的村民建个‘标准间’,还有筹备建设麻风病博物馆二期工程、麻风病科普馆……”谈起玲珑村的改造建设计划,董淑猛言语中透着热情,仿佛不知疲倦。实际上,他身患重病,已做好随时进医院动手术的准备。

玲珑村又名玲珑医院,是一家麻风病专科医院,现有38名麻风病康复患者。2004年大学毕业后,带着母校“健康所系、命相托”的忠言,董淑猛和妻子徐娜扎根此地,一眨眼就是17个年头。在玲珑村里,董淑猛既是院长,又当“村长”,还是一名踏踏实实服务麻风病康复者的共产党员。2006年7月,怀抱着“向党靠拢,为群众服务”的朴素想法,董淑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么多年以来,他与妻子一直坚持着“成为麻风病人的好儿女”的信念,与麻风病康复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

回想当初,董淑猛坦言:“那时候语言不通、信息闭塞,村里设备落后、完全不同的诊治流程也曾让我们想退缩,但在老院长、同事和病人的帮助下,我们将困难当成磨金石。”在他的努力下,玲珑医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通上了有线电视,泥泞山路变水泥路,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期间,董淑猛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入选“中国好人榜”、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2019年,董淑猛因腹痛难忍,病倒在岗位上,后被诊断为肝硬化晚期。消息传出去以后,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善款如潮水般涌来,拯救董淑猛于危难之中。彼时,他说:“大家的爱心,我定不会辜负。”

如今,身处康复期的董淑猛仍兢兢业业地践行着“医者仁心”,以“乡村振兴”的标准建设美丽玲珑村。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的玲珑村不仅要成为麻风病康复患者安享晚年的地方,还要打造成为集博物馆、党建基地、科普基地、人文基地、公益旅游目的地、养老基地于一体的机构。

强党建

为高质量发展增强“红色动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在党的坚强领导。年来,江门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党的全面领导向基层延伸、在基层落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红色引擎”。

今年,江门迅速兴起党史学教育热潮。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表示,江门坚持把开展党史学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推动党史学教育工作在江门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截至6月上旬,该市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活动约1200场次,覆盖20万人次。

江门坚持把开展党史学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迅速兴起党史学教育热潮。在此过程中,江门注重活化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活动(出版一批党史普及读物、推出一批党史精品课程、打造一批党史教育基地、擦亮一批红色文化名片、组织一批党史宣讲活动),打造7条红色教育路线。

江门创新开设“党史邑事”微课堂,每月邀请英烈后代以市委理论学中心组学会主讲身份讲授革命先烈英雄史实,全市党员干部深受感染。全市500余个单位团体自发开展“榕树下的讲堂”“碉楼下的讲堂”等党史流动课堂3500多场次、覆盖100万人次。

江门还注重在红色印记中感悟信仰力量,用好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全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1800多场次;讲好侨批中的党史故事,在北京举办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在为民服务“办实事”方面,江门重点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收集民生实事超过2500项,已办理1100多项,参与办理的党员群众达20万人;全市启动老旧小区改造55个,新建城市“口袋公园”178处,新增停车位25.2万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整改工作顺利通过复查验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突出抓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这支关键力量,着力打造一支‘有党、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农村干部队伍。”江门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村(社区)“两委”换届,该市共调整584名优秀年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率达99.9%;选配女村委会主任111人,占比10.5%;村(社区)“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2.4%,比上一届提高25.2%。

为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江门还加强培训教育,确保农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脱产学时间不少于5天。“同时,我们还实施村级干部‘双培’工程,选聘13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书记(主任)助理;举办村干部学历提高班,已有1500多人通过学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力推动1206名退役军人到村(社区)任职,占比14.6%。”上述负责人表示。

此外,城市基层党建方面,着力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不断加强社区“大党委”建设,持续深化“双报到、双服务”活动,促进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郑琦 黄烨倩

标签: 黄茅海 跨海通道项目 钢套箱 成功下放